在找自由行行程的過程中,很多部落客(還有旅遊書)都把機票價位、以及當地交通卡(這是自由行必備的東西阿!!!)怎麼買最優惠的方案都整理成表格,一目瞭然。所以豬女就不寫那些了,我要寫得是旅遊心得。
2013/8/3一早就搭上長榮航空,飛往曼谷轉倫敦的班機。這次是我第二次自由行,從機票,住宿到行程規劃都幾乎是我在處理,讓我對於這次的旅程有更多的期待。在我拿起旅遊書翻閱,規劃行程的那一刻我就已經在旅行了。
2013/8/4來到倫敦第一、二天住的地方超棒的!LOVE LONDON其實不算是民宿,是住家,但是因為主人沒有小孩也沒甚麼親戚會來這兒住,所以有很多空房。主人Millie是台灣人,負責接洽來自台灣的遊客短期或長期居住。
這兒比我想像中還溫馨可愛許多,也許是擺放了許多可愛的裝飾以及香氛物品,讓我幾乎想要賴在這不走了!
住在倫敦第六區—住宅區,(註:倫敦這個城市以市中心為圓心劃分成六個區域,房價、物價、地鐵價格、甚至環境也因此有所不同。越外圍越有生活品質,環境越閒適。)出門十分鐘可以走到有小橋流水的公園,地鐵附近是小商圈,有超市有藥妝店,很便利,讓我有種生活在這的錯覺。
好客的MIllie他們還養了一隻小貓biscuit,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這麼大隻又肥嘟嘟的貓咪,一開始我摸他他還用爪子推我,但也許是習慣我在這了,第二天他就乖乖的讓我摸他。
Millie的老公Steve是威爾斯人,雖然他是講英文,但是他的連音很重,像在murmur,一開始聽很不習慣,但是久了(不知道是不是他終於發現我都聽不懂所以放慢速度)我發現漸漸聽得懂了!!
(註:是大不列顛島西南部的一個公國,但目前的威爾斯親王,即英國的查理斯王子,僅為掛名的君主,並不具有實際的政治權利。威爾斯與英格蘭的錯宗複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元前,看Game of throne或White Queen就可以略知一二了)
一早起來從窗戶望出去就是這樣的景象了,真的很美。
廚房裡的東西(不管是馬芬、水果、麥片、牛奶、麵包、咖啡)都可以拿來吃。也可以下廚。所以早餐吃得很飽。
這是他們家的後院
他是一個賢慧、很會做家事的老公,兩天時間,看到他修理變壓箱、煮咖啡,給了我很好的印象!(Millie也說他很少做家事的~真好~~)
尤其是他沖的咖啡,我的味雷在聞到香味以及喝下第一口的那剎那就被收買了!我其實是怕苦不喜歡喝咖啡的人,但是他的咖啡不苦,很香濃,讓人一口接一口。
在我和來自台灣來英國求學的姊姊聊天時,就不知不覺把它喝完了,甚至連糖和coffee mate都沒有加呢。
為此還被STEVE嘲弄了一番,因為我一開始還說不喝,他一直說他本來是想泡給爸爸喝結果都被我喝完了!
因為有時差關係,加上爸爸都很早起,所以我也四點半就開始活動,到處亂逛。
這兒的太陽五點半就升起,但是晚上九點半天才黑, 本來還計畫我們可以使用的時間很多,不過第一天到這,真的還擺脫不了台灣的時差,逛完溫莎堡和伊頓學院。(兩個景點很近,走路十五分鐘),還沒六點我和爸爸就累得想回家了。
Millie他們負責接送我們到溫莎堡,一人價格35鎊,相當於台幣$1750,四十分鐘就到了,與乘坐大眾運輸工具一樣價錢,但是省去轉乘與等車的時間,很方便。
我和爸爸買的是LONDON 3 DAYS PASS,所以可以不用排隊能快速通關,我看門口那冗長的隊伍,不排一個小時是絕對進不去的。
溫莎堡外觀~
和警衛合影
在英國天鵝是女皇的象徵,所以是不能獵殺的,因此只要有「水」的地方,不管是湖、河流、小溪、甚至是死水湖,都看得到天鵝。
街道上有店家在宣傳古裝照。(都鐸王朝那個年代的)不過豬女看完服裝覺得設計的有點粗糙,所以作罷。(不知道是製作粗糙,還是那個年代的衣服都這樣)
溫莎堡很大,至今仍會有皇室會來居住,所以可以參觀的地方很少,甚至室內展場都是不能拍照的。
我們很幸運,來的這天國旗升起來了—代表女皇在家!雖然心中有著許多憧憬可以目睹女皇的英姿,不過始終連個影子都沒瞧見。
但是溫莎堡內部可以看的東西真的很多,有他們的起居室,宴客廳,聽政室,騎士廳等,每一個房間都裝潢的十分華貴,就連維多利亞的收藏-娃娃屋都令人大開眼界,十分精緻。不過因為不能拍照,所以想看的人只能看官方網站,或者開始著手規劃行程吧。
伊頓學院是亨利三世建造的,年代如此久遠的學校,到現在都還有人在上課,真是令人欽佩英國保存與維修建築的技術。(不過木製桌子上還是有不少學生的刻印和塗鴉)
許多知名的人士都是從這所學校畢業的,像是寫James Bond的作者,兩位王子,當今英國宰相等等。
回家後,我還和Millie聊了兩個小時的天,聊英國的文化,聊他們的日常生活,聊人們的價值觀,天南地北什麼都聊,這讓我瞬間對於英國的認識又加深了許多,也讓我更加的喜愛這個城市!
這是LOVE LONDON民宿的網站
如果想去倫敦旅行,真的很推薦住這裡喔!
便宜不貴,又有廚房可以烹飪,機能又方便
http://lovelondon.pixnet.net/blog